春耕、榨油、圍爐夜話……村里的故事躍上農戶墻面
沿清江而建的白鴨垴村
在電影《我和我的家鄉》中,《神筆馬亮》片段中的稻田畫、墻壁畫,讓不少觀眾心馳神往。
其實,這樣的美景宜昌也有,11月8日,記者來到宜都市高壩洲白鴨垴村,沿著村道前行,一幅幅墻繪躍入眼簾,春耕、放排、榨油、稚子戲、荷塘月色、圍爐夜話……仿佛行進在一幕幕故事場景中。
這些墻繪的作者,是一個名叫龔庭杰的95后小伙。11月9日、10日,三峽晚報和湖北日報官微先后推送了“寶藏”村的故事,眾多網友留言點贊,“這樣的鄉村也太有詩情畫意了?!?/p>
返鄉大學生的愿景
為村里的民居畫“衣裳”
龔庭杰
11月8日,記者來到白鴨垴村委會時,龔庭杰正在一戶村民家拍照,打算第二天幫村民去鎮上代辦養老金。
24歲的龔庭杰是高壩洲鎮白鴨垴村人,兩年前畢業于湖北工業大學平面設計專業,去年因疫情滯留在老家,隨后參加了當地村后備干部考試,分配到了出生的村莊。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,龔庭杰平時的工作比較忙,如農戶建房的手續審批、不動產證的更換和辦理、農村養老保險的征收,為農民辦理領取農保的相關手續等。
今年夏天,龔庭杰在農戶家辦事時,發現房屋側面都是灰墻,在周圍綠樹的映襯下,有些格格不入。有美術底子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,用自己的才學,為村里的民居披上好看的“衣裳”。
龔庭杰向村委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村委會非常支持。隨后,他開始向居民做工作,征得對方同意在墻上繪畫。讓龔庭杰印象最深的,是一戶居民說:“這是給我墻面上搞漂亮么,有什么不行的?!?/p>
今年7月,龔庭杰請來油漆匠,搭好腳手架,開始在沿路的房屋揮灑筆墨……繪畫時,常有居民來圍觀,那段時間天氣炎熱,居民們熱情的為龔庭杰準備了冰水、水果,還拿來電風扇,盡可能為他提供便利。
隨著這些畫作成型,龔庭杰和居民們熟絡了起來,對村里工作的開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每面墻都有個故事
取材于當地文化和生活
在繪畫的過程中,宜都故事、三幫廟、清江放排,這些體現峽江民俗的故事和當地居民的生活,都被龔庭杰搬上了墻面。
為什么畫這些題材?龔庭杰告訴記者,這些題材基本源于當地文化,取材于民間故事或史實,目的是想讓村里的墻繪更有文化內涵。
村民曹金遠是柑橘種植大戶,龔庭杰在他家的墻面上畫了幅以“三幫廟”為主題的畫作。白鴨垴村過去有船幫、客幫、石幫,這三幫人經常在村里的一座廟里開經濟合作會,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。
《圍爐夜話》
一棟房屋的兩側,龔庭杰分別以“圍爐夜話”和“宜都故事”為主題,講述了當地居民在農閑時圍坐一起講故事的場景。畫中的人物也是真實的,其中還有宜都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黃文祥。
村民饒友全家的墻壁上,龔庭杰繪出清江放排的場景。他告訴記者,當年四川船客經過高壩洲時,有很多木材要運出去,于是把木材用繩子拴在一起,沿江順流漂下,歷史的瞬間,就這樣被他定格在了墻面上。
村民謝遠才家有個榨油坊,龔庭杰畫的主題就叫“榨油”。 受訪人供圖
還有些作品因地制宜,如村民謝遠才的榨油坊,龔庭杰畫的主題就叫“榨油”,畫面上,兩個大漢正在榨油,生動還原了榨油的場景。謝遠才說,感謝小龔幫忙畫畫,幫他家打了一個“巨幅廣告”。
多彩墻繪引來游客
鄉村游線路已呼之欲出
《村居》的畫面感呼之欲出
除了白鴨垴村,龔庭杰的墻繪還畫上了鄰近的天平山村等村居民的墻面,大大小小加起來有幾十幅,這些墻繪不僅讓村民們贊不絕口,還吸引了游人專程前來欣賞。
白鴨垴村地處山中,沿清江而建,此前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網箱養殖、商務船舶和柑橘種植。
為響應“長江大保護”,網箱養殖、捕魚等被取締禁止,清江500米范圍內禁止泊船,經濟來源只剩下柑橘種植一項。
白鴨垴村黨總支書記熊愛民告訴記者,2018年換屆后,村“兩委”班子積極響應省市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,開啟“思想破冰”之旅,積極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拳頭產品。
白鴨垴有講故事的民間傳統,經積極整合,被宜昌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“民間故事村”稱號。白鴨垴有山水資源,有農家樂,但宣傳不夠,很多人不知道這里,也留不住客人。村委會決定以“藝術墻繪+民間故事村”為著力點,吸引外來游客。
熊愛民說,龔庭杰是美術科班生,他向村里提了想法后,村里立即表示支持,希望結合他的知識,打造其他地方無法復制的文化。
如今,走在白鴨垴村,隨處可見墻繪,墻繪也讓這個村在網上“紅”了起來,村里也開始積極打造鄉村一日游線路——吃農家飯、欣賞民俗、采摘柑橘,以此留住游客,帶動村民增收。(三峽晚報全媒記者周泉 張澤牧/文 夏曉君/圖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    技術支持:荊楚網
投稿郵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    鄂ICP備18025215號